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在我们学校已经实施八年了,在这八年里我们一方面可喜地看到了新课程带来了新思想、新方法、新面貌,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不协调的画面。我们在享受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活力与激情的同时,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: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。课堂是促进其发展的场所,教材则是媒介,学生更是教学中的主体。那么作为教师要想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,就有必要读懂教材、读懂学生。我们如何读懂教材、读懂学生更好地上好数学课?接下来,我就谈谈个人的初浅想法:一、读懂教材是教师现今必备的基本功。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,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、有效教学的基础。读懂教材是教师的本份,是教学的基本功,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必备的品质。同样的教材,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韵味,这是为什么呢?是人的知识背景、专业底蕴、思维方式、读书方法都不同的缘故。就是同一个人,随着岁月的推移,阅历的丰富,也会读出不同的心得。关于数学教材在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,它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,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、基本线索、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。对学生而言,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“出发点”,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,即: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,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,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。教学中,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,学习数学方法。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“死”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,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,把静态的,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。就象有的教师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只教学生结果容易,而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难,是的,如果一个知识只让学生知道结果是很容易的,几秒钟就可以搞定,可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:“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,是师生之间、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。”学生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,因此,在数学教学中教师“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,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,引导学生开展观察、操作、猜想、推理、交流等活动,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,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、思考问题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”新时期我们该如何读懂教材、处理教材呢?以前在教学时,教师的任务只是按教材、教参进行教学,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是由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规定的,教师成了机械的执行者和各种教参的简单照搬者。在大力提倡民主、开放对话等现代教育理念的今天,教学过程已不再是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复制与搬运,教师已经从“机械执行教材”的窠臼中解放出来,成为教材的自主建设者和开发者。问题是课改教材的编写者是考虑成熟后才使教材成型的,那是多少人智慧的结晶,作为教师,是否真正能正确地处理与开发教材?我想与其说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,不如说应该如何读懂教材,钻研教材,深入教材,真正领会教材的意图,而不是盲目地改写教材。教材中编者对例题、习题设计的意图何在,在其背后应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,值得我们去深刻领会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,真正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。二、读懂学生是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基础。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。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,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。如何真正读懂“学生”?首先,需要仰视我们的学生,为学生提供“心理安全”和“心理自由”,真正成为学生的知音、知已。其次,主动接近学生,学会认真耐心的倾听,听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,和风细雨、春风化雨。再次,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共性,教师要理解时代对学生的影响,那就要不断“充电”。最后,要明白了解学生的方法及途径。多到网上去看看,用平和的心态,看看他们到底想什么,有什么需求,这样可能有教育的针对性。再次,布置给学生的作业,千万不要强逼,将心比心。最后,多读读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。感知学生的喜怒哀乐。只要懂得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,可能学生也成为我们的老师,那么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。我们教师最终还是要立足于课堂,研究每一位学生,读懂每一位学生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成长的空间,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,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。读懂教材是基础,读懂学生是支撑,。对于教师而言,读懂教材才能放手备课,而读懂了学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,才会真正构建民主、平等、和谐、共进……的课堂文化。总之,读懂教材、读懂学生、让我们真正关注到了教学,关注到了教学的主体——学生,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,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