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智能AI问答!更聪明、更完整、原创作!
  • 一款基于GPT的超级AI机器人,可以回答问题、聊天、创作、写文案!

夏季如何做好饮食卫生工作

发布于 2025-05-06 12:59:07

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饮食卫生。据《周礼》记载,周朝就有专管饮食卫生和营养的“食医”,孔子在《论语.乡党》中也指出: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、“鱼馁而肉败不食,食恶不食,臭恶不食”、“沽酒市脯不食,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汉代医家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方论》中也指出:“诸肉及鱼,若狗不食,鸟不啄者,不可食之。”“肉中有朱点者,不可食之”,“秽饭、馁肉、臭鱼,食之皆伤人”,“六畜自死,皆疫死,则有毒,不可食之,”等等。以上均说明,古代的养生家们已经认识到了“病从口人”的道理,强调了饮食的清洁卫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。另外,古代养生家讲究的“吃饭的学问”,亦属于饮食卫生范畴。如《千金要方》说:“食当熟嚼,……人之当食,须去烦恼”,又说:“食毕当漱口数过,令人牙齿不败口香”;“食毕当行步踌躇……饱食即卧乃生百病。”《寿世保元》也说:“食饱不得速步走马,登高涉险,恐气满而激,致伤脏腑……不欲极饥而食,食不可过饱;不欲极渴而饮,饮不可过多。食过多则结积,饮过多则成痰癖。”现代医学认为,咀嚼是帮助消化的环节。进食时细嚼慢咽,能使唾液大量分泌。唾液中的淀粉酸可帮助食物的消化,还有溶菌酸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。口中唾液与食物的充分混合,以及通过细嚼使食物磨碎,都可减轻胃的负担,促进胃的消化吸收。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,食前食后保持这种精神状态,对于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,这就是所谓的“人之当食,须去烦恼”。良好的情绪、安静的环境,作为一种良性刺激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。至于进食前后情绪过分波动,会影响食欲和消化液的分泌,久则还可发生胃病。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,可使口腔清洁,清除食物残渣,可以有效地防治龋齿和牙垢。进事宜缓行,不可“饱食即卧”。食后缓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,而食后即卧会使饮食停滞。此外,饱食后跳跃、骑马、登高等各种活动都是不适宜的,会损害健康,引起胃肠疾病。四时调食四时调食,即顺应自然界四时之变化,适当调节自己的饮食。这种四时调食的观点是建立在中医养生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之上的。饮食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一个方面,所以在饮食方面也应适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。而做相应的调整。丘处机《摄生消息论》分四季论养生之道,他说“当春之时,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”,“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”,“当秋之时,饮食之味,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”,等等。春三月,人体肝气当令,所以饮食宜减酸益甘,以免肝气生发太过,特别是素体肝阳偏亢者,春季最易复发,故除了注意饮食调节外,最好以药物预防,可用甘味食物养脾气。夏三月,气候暑热,人体消化机能下降,故宜吃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特别要注意多吃些营养丰富的蔬菜、水果等。夏天出汗较多,津液相对亏乏,故适量饮用“绿豆汤”等冷饮,补充水分、清热解暑。但冷饮不宜过量,否则有害无益。正如丘处机《摄生消息论》所说:“夏季心旺肾衰,虽大热不宜吃冷淘、冰雪、蜜冰、凉粉、冷粥,饱腹受寒,必起霍乱。”我国人民自古就有饮茶解暑的习惯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说:“茶味苦,饮之使人益思、少堕、轻身、明目。”近代名医蒲辅周也认为:“茶叶微甘、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气,清热不伤阳,辛开不伤阴。芳香微甘,有醒胃悦脾之妙。”现代研究证明,茶叶除含有粗纤维、胶质、叶绿素外,还含有生物碱、黄酮类、鞣质、维生泰、麦角甾醇、挥发油,以及少量的烟酸、硫胺、叶酸、蛋白质、矿物质等。饮茶能提神醒脑,解除疲劳,增强记忆力。因此,夏季饮茶解暑要比冷饮效果更好。但饮茶也应适度,过多的水分以及含鞣酸过多的茶,会冲淡胃液或使消化道黏膜收缩,影响食欲、消化和吸收。秋三月,是胃肠道疾病的好发季节,此时尤应注意饮食卫生,以防“病从口入。”此外,立秋之后,不可再贪凉饮冷,以免损伤脾胃。冬三月,阴盛阳衰,是素体虚弱者进补的较好时机。冬季进补的关键是食补,即以食物之性,补机体之虚,纠阴阳之偏。补益之品甚多,可因人制宜,选择用之。气虚者,表现乏力、气短懒言、头晕、出虚汗、小便清长,可用人参炖鸡汤;血虚,表现面色萎黄、头晕眼花、手足发麻,可以吃红枣、桂圆、动物的血和肝脏;阴虚者可吃圆鱼、乌龟和淡菜;阳虚者可进食牛、羊肉及狗肉等温中补虚、和血暖身。

0 条评论

发布
问题

在线
客服